喇合有否說謊?辛德勒用謊話拯救了千名猶太人值得仿傚嗎?

 

約書亞記第二章

1 當下嫩的兒子約書亞從什亭暗暗打發兩個人作探子、吩咐說、你們

  去窺探那地、和耶利哥。於是二人去了、來到一個妓女名叫喇合的

  家裏、就在那裏躺臥。

2 有人告訴耶利哥王說、今夜有以色列人來到這裏窺探此地。

3 耶利哥王打發人去見喇合說、那來到你這裏、進了你家的人、要交

  出來‧因為他們來窺探全地。

4 女人將二人隱藏、就回答說、那人果然到我這裏來‧他們是那裏來

  的我卻不知道。

5 天黑、要關城門的時候、他們出去了‧往哪裏去我卻不知道‧你們

  快快地去追趕、就必追上。

6 (先是女人領二人上了房頂、將他們藏在那裏所擺的麻秸中。)         

7 那些人就往約但河的渡口追趕他們去了‧追趕他們的人一出去、城

  門就關了。

 

這段內容述說了喇合拯救了兩個探子的故事,很多信徒對經文都有一

些疑惑,就是喇合明明犯了說謊的罪,有些牧者甚至自圓其說,表示

喇合其實在不用說謊的情況下,  神仍是有方法令兩個探子脫險的。

這是一個罔顧殘酷現實的答案,在基督教徒悠長被逼害的歷史當中,

甚至到了今天的現代世界,很多地方的人跟隨耶穌是要面對被殺害的

危險。基督教是一個需要常存『生死攸關』意識的宗教,因為要傳承

末世受逼迫的預言都是基督教信仰上的主要內容,這是一個很嚴肅的

現實,我們決不能輕輕帶過,視若無睹。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

位人物就是面對相似的環境。

 

在喇合三千多年之後,一齣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揭露了一個動人的

故事,有些評論只用寥寥數語去表達出全部的內容: 『二戰期間身為

德國納粹黨員的他,卻拯救了千名猶太人,墓地在聖城耶路撒冷』,

另一個刊物如是說:

 

『他是一名納粹,卻違背了希特勒的意志,他是一名商人,卻散盡了

千萬家財,他貪財,他好色,他做投機生意,他破產,他逃亡,他站

在德國的對立面,他暗渡陳倉,救出了上千的猶太人,他又被盟軍通

緝,孤獨終老,他是一個唯利是圖的救世主,他是一個人性未泯的叛

國者,他是奧斯卡‧辛德勒』。 (摘自每日頭條)

 

辛德勒用了很多欺詐、謊話,卻拯救了千名受難中的猶太人,究竟為

正義而說謊是否情有可原?

 

喇合及辛德勒確是說謊,喇合當時是外邦好子,不知道猶太人的誡命

律例,辛德勒只是出於正義良知的驅使,他不是猶太教徒,亦不一定

瞭解律例典章,然而這兩個人正是落在兩條矛盾的律例之中,『良心

』指引他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這兩條誡律都列在猶太人的 613 

誡命之中,只是猶太拉比都不一定知道其中一條誡律的真義。第一條

相關的誡律顯淺易明,記在利未記第十九章內:

 

19:11  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

 

在所有誡律當中,都沒有列明『不可出賣別人』,就如同沒有『不可

卑鄙待人』,『不可對人無恥』一樣,猶太拉比忽略了其中的一條誡

律,只把它列入對待奴隸的律例當中:

 

申命記第二十三章

15 若有奴僕脫了主人的手、逃到你那裏、你不可將他交付他的主人。

16 他必在你那裏與你同住、在你的城邑中、要由他選擇一個所喜悅的

   地方居住.你不可欺負他。

 

然而這條誡律的原意,就是『不可出賣別人』,『不可舉報別人』,

因為這些人的前途,是  神會作出決定,無需我們插手去改變結果,

我們不但不能出賣他們,還得去保護他們。

 

人類眾多的白紙黑字規條,總會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就如同西方人

視出賣國家與出賣朋友是兩難的選擇,就如同中國人的『忠孝兩難存

』一樣,猶太人的誡律當然亦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但  神藉著先知去

詮釋這種矛盾:

 

何西阿書第六章

6 我喜愛良善、〔或作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 神、勝於燔祭。

 

以色列人干犯了偷盜、欺騙、說謊,是要獻燔祭贖罪的,然而在面對

矛盾時,憐憫勝於公義,耶穌就常常顯出這種結果,行淫的婦人被抓

出來,公義就是按誡命,扔石頭把她處死。患血漏的婦人自身不潔,

甚至觸摸別人,亦引至別人不潔,但耶穌總是選擇『憐憫』。  神喜

愛人按良心而行的良善為優先,說謊要獻上贖罪,在矛盾比對之下,

當人面對這兩條誡律,當然是以『不要出賣別人』為先,『不可說謊

』便變為次要,答案就是寧可說謊而保存不要出賣別人。耶穌在這個

矛盾的誡命當中也有他的觀點:

 

馬太福音第十二章      耶穌說:

7 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

  的、當作有罪的了.

 

如果將耶穌的話套落在上述的兩個事件之中,更顯得意味深長,筆者

可以理解成『不將無罪的喇合及辛德勒,當作有罪的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是甚麼意思?

怎樣理解誡命、命令、吩咐、律例、典章、法度

『壇上的火、要常常燒著』代表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