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初心
聖經釋經
筆者快七十歲了,過著歲月靜好的退休生活。午後鐘擺搖來的一片閒
適,上網看看時事政論八卦國際新聞,享受下午茶的咖啡與點心,又
或許來一些常聽喜愛的音樂。整天也滿忙碌的,間歇間的小睡、靈修
、讀經、禱告........
教會生活我總是準時參與,查經班......祈禱會,這樣基督徒的生活
,足夠了嗎?從前總會寫一些屬靈小品,出於聖靈的啟導,得以知悉
一些難懂的經文,例如甚麼是「法度、律例、典章、命令....」等等
,神學生也不一定知道其真意。但我不會驕傲,這一切都是靈裡的指
引,只要稍為升起那麼一點自滿,下次我有可能失去這份恩賜。
由於每年搬遷到幾百公里以外不同的地方,為要體驗不同城鎮的生活
,總是感到有如旅遊,事事新鮮,參與附近的教會亦是必然,然而這
幾年所看見的教會光景,都是「老人」教會,年青的信徒不多,教會
人數亦是沒有甚麼增長,有點死氣沈沈地運作。我的心卻多了負擔,
可以不背這擔子麼?
或許,懷有某些「想幫忙」的心,一探教會沒落的光景,聽聞全球多
處教會都有相同的衰敗,有些歐洲有名的教堂甚至變成回教寺,這些
聽聞憑我一個小小平信徒,有何能耐力挽狂瀾?
其實多年前我的母會及各分堂都呈現出由盛而衰,人數不再有所增長
,夏令會甚至每年都高喊「毋忘初心」,那只是口號,我們這些舊人
只要每天過的自以為「敬虔」,對於年青人被現實社會生活壓得透不
過氣,我們完全無能為力,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初心」是甚麼。
教會一直日趨沈寂,我們想了很多點子,希望帶來復興,但卻不聞甚
麼果效。我們不敢責備別人「不愛主」,但問題原來並非出於「不愛
主」,而是我們從不曾想過真正「毋忘初心」的意思。
直等到去深入設想,如果所有長官都陣亡了,當你不情願地變成一個
指揮官的時候,當你要帶領教會時,你會怎樣作?以今天互聯網普及
,要找到相應的、可參考的相關資料大概不會太難。
我驚然地發現,「毋忘初心」原來是有例可循的,我所發現的兩個例
子居然是如許地相似。已經塵封的屬靈之筆,受到了一種催促,就是
想把這個發現表達出來。
第一個例子是十七世紀德國的敬虔運動,歸納出最重要的主因,就是
「教會中的神職人員,在政府的安排下,形同公職,造成靈性上的低
落。」這運動發現了一個真理,就是「人人都是祭司」,
落實「人人都是祭司」卻指向「一種行動」:
~ 建立家庭教會(或查經小組,非聖職人員帶領,信徒人人都要查經,
盡可能都要分享,彼此帶領。)
~只使用聖經。努力讀經專心禱告
~呼吁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
第二個例子是筆者再參看自己母會的建立時期資料,如何從幾個人發
展成三十多間分堂的小群教會,並且歷來人才輩出,都是靈命美好見
證的弟兄姊妹。母會開始時所摸索到的,居然關乎著「人人都是祭司」
的道理:
~ 「配搭事奉」:教會沒有「主任制度」,乃是人人為祭司,總動員
事奉。事奉是正業,做總統也是副業
~ 我們是在沒有全職傳道人的狀態下生存和增長的。世上極多弟兄會
之類的福音堂教會,都是長期沒有全職傳道人領導的。他們也不急於
請傳道人,因為他們能夠在人人配搭事奉的狀態下,維持教會的正常
運作。
~ 我們(每個信徒)卻不要做「又懶又惡的僕人」。他們不是沒有恩
賜,而是將恩賜和時間都放在世俗職業上,以賺錢為重,被世界(荊
棘)擠住,吸盡了他的(肥料營養),長久不能結實。傳道人也是如
此,他們既然說受過神學訓練,又是蒙召的,若在事奉上比那些有世
俗職業的長老還要承擔少,還要貪愛錢財,就要多受責打。我們這樣
衡量作長老的,也這樣衡量作傳道人的,又這樣衡量作執事的、作同
工的,和【任何一個基督徒】。我們的勸勉是,應該以事奉為「正業
」,做王帝也只不過是「副業」;我們各人不是「全職事奉神」,就
必然是「帶職事奉神」。只有作在主身上的工作,才能被記念,才有
永恆的價值。
從第二個例子可以發現,筆者母會的「初心」,最重要還是參考德國
敬虔運動的,後來教會之所以停滯不前,最普遍的現象是年青的一輩
對聖經十分生疏,我們忘卻了「初心」,應該重設查經小組,年長的
有經驗信徒以身作則,讓這種敬虔成為教會風氣,以此吸引年青人自
覺自願參與,至於「人人都是祭司」,現實上的職業只是副業,我們
都是帶職事奉,正職則是「祭司」,這已經不是假設,而是很多小群
教會曾活出的見證。
留言
張貼留言